400-123-4567

新闻中心 分类
世界杯买球重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大力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布日期:2023-03-18 浏览次数:

  世界杯买球重庆将从五方面加快全市蔬菜生产发展,努力把蔬菜产业打造为重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从而确保蔬菜生产稳步增长和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到2012年,重庆市将建成蔬菜基地150万亩,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商品率达到70%,初级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在生产环节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就业,在服务、加工、流通等环节提供城乡就业机会200万个。基本建成产业支撑服务网络和技术体系,争取申报批准15~20个绿色蔬菜品牌,5~10个有机蔬菜品牌。蔬菜基地的年生产水平领先我国西部地区,位居全国前列,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加工增值的三大目标。

  一、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保障蔬菜均衡供应

  1、抓好三大重点区域布局。一是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生产优势带。布局在遂渝高速公路沿线的潼南、铜梁、璧山等地,以建设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建成60万亩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冬春鲜销精细蔬菜和设施蔬菜,把潼南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大县。二是高山反季蔬菜生产区。以建设武隆县3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依托渝东南、渝东北优势区县建成高山反季蔬菜基地面积50万亩。重点发展夏秋鲜销蔬菜,开发利用野生蔬菜资源,把武隆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三峡库区加工蔬菜带。在长江沿线的涪陵等区县发展榨菜生产,在石柱等区县发展辣椒生产,加工蔬菜播种面积200万亩,把石柱建成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把青菜头打造成为重庆的第一蔬菜品牌,使榨菜产业成为沿江农村的特色产业之一。

  2、构建三个梯次结构的供应基地。一是主城区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由遂渝高速路沿线蔬菜基地和武隆高山反季菜基地构成,建成蔬菜基地面积90万亩,保证主城自产蔬菜供应量的60%以上。二是区域中心城市蔬菜供应支撑基地,在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等六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保证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80%以上。三是县城蔬菜自平衡供应基地,依托中小县城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保证本地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90%以上。

  3、优化蔬菜生产的品种结构。一是在保障市内市场均衡供应的基础上,面向北方冬春淡季市场和沿海夏秋淡季市场扩大生产销售。各地要按照不同的季节突出不同的重点,冬春季主抓大宗蔬菜,夏秋季主抓高山反季节蔬菜,早春季主抓沿江设施蔬菜,冬季主抓冬闲地(土)间套轮作蔬菜,要充分发挥重庆冬春和夏秋蔬菜在全国的特色和优势地位,获得比较效益;二是扩大榨菜、辣椒、萝卜和脱水蔬菜、蔬菜汁加工能力;三是提高蔬菜品质。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我市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要积极开发野生蔬菜资源,拓展港澳和海外等市场。

  4、采取综合措施保障蔬菜均衡供应。一是实行错时播种,适当延长播种期,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均衡和拉长上市时间。二是根据当地立体气候的特点,基地建设时既要考虑适当集中成片,也采取高中低海拔蔬菜基地适当搭配建设,利用天然立体气候差实现蔬菜错峰上市。三是兼顾鲜销和加工,防止出现蔬菜过度集中上市出现烂市。四是发展一定规模的设施蔬菜,要运用现代科技和设施条件实现蔬菜在淡季上市。五是发展耐贮蔬菜,在我市边缘地区要优先发展有一定耐贮性蔬菜;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步配套推进蔬菜气调(冷藏)库的建设,避峰上市,延长蔬菜供应的时间。

  1、搞好蔬菜核心基地的建设规划。核心基地要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排灌、交通、园地及相关支撑设施,显著提高蔬菜生产能力。潼南、武隆要分别规划建设1个3万亩和1万亩以上的连片基地,壁山、铜梁、石柱和六个区域中心城市要分别规划建设50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其它县城要分别规划建设5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基地选址不宜离城市太近,避免出现因城市扩张“一边建一边占”的情况。

  2、加快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蔬菜基地设施建设主要是解决旱能灌、涝能排,生产运输方便,可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和防灾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加强基地道路、渠系建设同时,要重视菜园地力和配套设施建设,稻田区改造后要能够实现水旱轮作,春秋两季要能够排湿,旱地重点要解决好保水抗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推进设施蔬菜的发展。

  3、多渠道筹集蔬菜基地建设资金。各地要充分整合财政投入资源,通过统筹安排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库区移土培肥、库周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引入业主、龙头企业等资金的投入,集中财力,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衔接配合,实现各部门扶持资金的有效整合,发挥综合效益。

  4、加强蔬菜基地的管理。各地要把蔬菜基地列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蔬菜基地规划区域内的土地不得改作它用,不得弃耕抛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买卖或以其它形式改变蔬菜基地的属性。

  1、加强蔬菜生产技术的研发。市农科院要按照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布局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区县的联系,积极争取全国蔬菜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要大力引进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围绕重点生产基地建立蔬菜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既要开展良种引进筛选、种苗繁育推广,也要围绕基地集成研发主体耕制、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解决当地制约蔬菜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把蔬菜育苗中心建设作为技术集成推广的重点。

  2、狠抓设施蔬菜生产,开发与蔬菜生产相关的服务产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冬春发展大、中、小棚育苗及栽培,夏秋实施遮阳网覆盖。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生态旅游,发展融生产性、休闲性、生态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型和种植、采摘体验型的蔬菜产业;利用乡村庭园、结合田园化道路水渠建设种植观赏瓜类品种,建设绿色休闲瓜廊,探索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优美、农民收入增加的农业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3、推广无公害全程控制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特别是露地蔬菜生产,应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在蔬菜种植规模区推广蔬菜生产“两网一膜”覆盖栽培技术,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核心蔬菜基地要全部达到无公害蔬菜基地要求,争取更多的蔬菜基地取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

  4、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区(县)、镇(乡)农业技术服务机构,通过转岗培训,使部分农技人员熟悉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原则上每个蔬菜生产重点县配备5名以上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服务的人员,培养一名蔬菜首席专家;区域中心城市配备3名蔬菜专业毕业的大专学生;蔬菜基地乡镇每万亩配备1名蔬菜生产技术指导员。

  5、抓好蔬菜基地农民的技术培训。各地要抓住新型农民培训的时机,集中培训经费和人才资源,优先选择一批有文化、较年轻的种植大户进行分阶段集中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土地流转较多,蔬菜专业种植大户集中的区域,积极探索和建立职业化蔬菜产业工人制度,引入企业用工管理制度,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蔬菜生产技术工人队伍。培训内容要以先进适用蔬菜生产技术标准的应用为主,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检验标准,防止重课堂培训、轻田间技能操作。力争经过几年培训,使全市每个蔬菜专业生产大户至少熟练掌握三种以上蔬菜先进生产实用技术。

  四、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让菜农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蔬菜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重庆将引入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充分运用当前对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培养菜农的合作意识,规范合作行为,健全合作制度。努力提高蔬菜专业合作的组织功能、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壮大蔬菜合作社的实力。全市商品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的乡镇和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村要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通过积极扶持和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探索和完善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提高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五、加强蔬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职能部门指导蔬菜生产的能力

  一是物资服务到位。要保证蔬菜产业基地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按时、按质、按量供应。二是技术和信息服务到位。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围绕蔬菜品种更新、配套栽培技术、平衡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特别是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和信息开展广泛技术培训,保证重点村每一户一个明白人。三是产后服务到位。积极帮助菜农落实订单,对外销售增加配送服务项目等,实现产加销系列化服务。积极培育流通主体,以蔬菜产品经销商或经纪人为主体构建蔬菜营销公司,延伸我市蔬菜的销售半径;鼓励蔬菜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大型超市、高等学校、大型企业等蔬菜需求大户建立直接的供应关系,减少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让菜农获得更多的利益。四是要不断研究蔬菜生产、经营的保险机制,探索将政策性商业保险引入蔬菜生产和销售领域,建立蔬菜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要不断创新蔬菜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世界杯买球共同研究相关担保和贷款办法,解决蔬菜大户和菜农融资难的问题。五是搞好蔬菜生产、流通的信息及蔬菜产地价格的采集、汇总、分析和发布工作,以精确的市场信息指导蔬菜的生产和流通。